自2015年新的廣東省科學院組建以來,省科學院求賢若渴,積極開展相關科研人才的培養、引進和集聚工作,孫蔚旻博士便是海外引進的從事環境生物地球化學研究的優秀科研工作者之一,現任職于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相比起其他“科班出身”的同事,孫蔚旻常調侃自己是“半路出家”成功入圍環境圈的“冒險家”。
孫蔚旻
半路出家,與土壤環境結下不解之緣
2001年秋天,正在華中科技大學電信系讀大四的孫蔚旻思考著一個將影響他一生的選擇:是繼續在電信領域升學深造,還是出于個人愛好跨專業學習環境微生物?從零開始充滿了未知和不確定性,但是看不見摸不著卻功能強大的微生物讓他分外著迷。在他看來,環境微生物是一個有趣的專業方向,它能夠發現環境中肉眼看不到的生命現象,探索自然規律,甚至可以利用微生物創造改變環境的手段和技術。但我國的環境微生物研究相對來說起步較晚,當時行業前景不明朗,再加上跨專業學習難度很大,冒險選擇一個陌生學科需要極大的勇氣。
“雖然當時環境專業正處于起步階段,但未來前景和發展空間很大。我國越來越重視生態環保領域發展,在環境污染治理措施的實際應用上還有很多技術瓶頸需要突破,我覺得環境微生物的修復技術很可能是突破口,我相信環境微生物學是時代發展的剛需?!庇谑?,他選擇跟隨自己內心的決定,留校攻讀環境工程專業碩士學位。
孫蔚旻在廣西采樣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換專業初期,孫蔚旻感到十分吃力,但是興趣給這位“冒險家”帶來無窮動力,他大量閱讀專業教材、文獻和論文,慢慢適應了新的狀態。碩士畢業后,他拿到全額獎學金赴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攻讀環境工程博士學位,開始新的冒險旅程。
胸懷國之大者,以修復生態環境為己任
博士畢業后,孫蔚旻繼續在美國開展博士后工作,在這期間,他十分關注國內生態環境發展情況。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努力建設“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的美麗中國,連續出臺了包括土十條在內的一系列環保政策大力支持環境生態修復研究的發展。
身為環境領域的研究工作者,孫蔚旻很受鼓舞。當時,國內的環境修復治理技術發展有亟待解決的問題,他有了堅定的想法:回國,把在國外學到的先進研究手段應用在國家所需上。他看到廣東省科學院土壤環境所的研究緊跟國家發展方向,從原來單一的土壤學領域逐漸向具有多面性的生態環境學領域延伸,又適逢廣東省科學院重組之機,省科學院實施各項吸納人才的積極舉措。在互相接觸了解后,面對研究所的誠摯邀請,孫蔚旻毅然放棄了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任職終身軌助理教授(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的職位,接住了省科學院土壤環境所拋出的“橄欖枝”。
加入研究所后,孫蔚旻開始著手組建自己的科研團隊?!拔以趪獯臅r間比較長,接觸的同行大多是在外國結識的。所以組建團隊時就先從認識的同行朋友、師弟師妹開始,向他們介紹土壤環境所,并分享自己回國工作的體會,就這樣吸引了幾位我在美國的師弟師妹加入”,他說,“回國后,我們也會和國外導師保持緊密聯系。不少世界一流的專家也非常樂意跟我們合作,跟我們一齊申請項目、合作發表論文、共同優化研究方案等等。我們也會通過一些國際人才項目,把團隊成員送到國際平臺交流學習?!?/p>
團隊合影
短短三年,孫蔚旻已從“光桿司令”發展出一支接近30人的年輕有活力的科研隊伍,其中,有包括外籍博士在內的海外留學背景博士8人,是土壤環境所最具國際化特色的科研團隊?!斑@些年,我們非常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修復生態環境對我來說有一種使命感,這也是我們團隊能踏踏實實從自身做起的事情?!?/p>
探索學科前沿,傳播科學知識
孫蔚旻一直專注微生物驅動的“金屬-生源要素耦聯循環”的環境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研究。他以挖掘功能微生物為重點,以解析污染物轉化過程與代謝途徑為核心,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的穩定同位素示蹤技術,在研究所建立了以穩定同位素示蹤技術(SIP)為核心的功能菌群鑒定平臺,提升了研究所在環境微生物方面的研究水平,從關鍵地球化學因子、關鍵微生物與關鍵過程的研究層面揭示重金屬的遷移轉化等環境行為機制。在構建前沿實驗技術和平臺上,這位“冒險家”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力圖開拓創新厘清耦聯循環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為了更好探索科研,研究所也積極為包括孫蔚旻團隊在內的科研人才創造更好的科研平臺和環境,全力支持他們放開手腳做科研?;谠诃h境地球生物化學研究工作方面的出色表現,孫蔚旻團隊獲批了十多項國內外基金項目,發表了從自然出版集團期刊到自然指數期刊一系列高水平論文,他本人也獲得了一系列從國家級到省級的榮譽稱號。
2020年發表EST封面論文《礦區生物固氮的自養途徑》
除科研工作外,孫蔚旻也十分重視科研進展和成果的科普,其團隊撰寫的多篇科普文章被中國科學報與科學網刊登報道。他說:“我們想讓更多同行了解我們正在開展的工作,另外也希望把這些專業、深奧的專業論文通過更加生動、易懂的圖文形式,讓非專業的人也能看懂我們的研究成果,深入淺出地給廣大受眾介紹生態環境知識,提高大家的環境保護意識?!?/p>
在全國環境化學大會作報告
不畏難,是冒險也是契機
作為一名“換道”加入環境圈的科研工作者,孫蔚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對環境微生物學的熱愛,也用自己的學術成績踐行著初心使命。在談及未來展望時,他表示自己會繼續專注于土壤環境微生物學的研究,尋找領域難點的突破口,“我們希望能厘清環境中微生物驅動的多元素耦聯過程,以期形成污染生態修復新體系?!彼f,“是興趣讓我選擇這個研究專業,是不畏難的冒險精神讓我走上這條路并且可以走得越來越遠。雖然前路仍然未知,但冒險也是契機,與其躊躇猶豫不決,不如勇敢冒險嘗試?!?/p>
【策劃/編?!渴】茖W院綜合辦公室
【稿件來源】省科學院土壤環境所
【專欄投稿】gdasgz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