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ň幷甙矗?/p>
本期“知行 · GDAS人物”編譯了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麗英研究員應邀發表在國際昆蟲學頂尖期刊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的綜述文章Pest Biological Control: Goals Throughout My Life(害蟲生物防治:我的畢生堅守),將分為上、下兩篇以自傳形式講述李麗英老師的農業害蟲生物防治研究故事。
李麗英研究員致力于農、林業害蟲綜合防治研究,在5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她扎根祖國大地,開創了國際領先的利用人工卵培育平腹小蜂及赤眼蜂研究,開辟了我國利用昆蟲病原線蟲防治害蟲的新途徑,相關研究被廣泛應用于國內外生物害蟲防治領域,為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文章中,李麗英重點回顧了關于赤眼蜂生物學、生態學、大量繁殖應用技術及以人工卵培育寄生蜂的研究工作。
?。ㄒ韵聻榫幾g本)
3. 赤眼蜂及其他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究生涯
?。ń由掀?/i>
為了更大可能地實現人工繁育赤眼蜂的寄生、化蛹和成蟲,我的同事(呂欣副研究員和韓詩疇研究員)一直在試驗改進人工培養基并推進相關技術的成果轉化。機械化生產人工寄主卵是該項目的一個重要方面,現在我們有了新的第三代機器用于制作人造寄主卵。連續幾代對人工卵繁育赤眼蜂技術的研究、相關冷藏技術、還有對害蟲防治的田間有效性等進展也被學術界關注。
我的學生邢嘉琪女士采用與赤眼蜂類似的方法進行了平腹小蜂A. japonicus的人工體外繁育,我的其他同事(謝中能教授、溫碩洋教授、李理高工及其合作組員)的實驗表明,類似的人工培養基可用于麥蛾繭蜂Habrobracon hebetor、紫膠白蟲小繭蜂Bracon greeni和棉紅鈴蟲金小蜂Dibrachys cavus的繁育。
1993年,我們組織了赤眼蜂人工體外繁育培訓班;來自九個國家的科學家參加了活動。赤眼蜂和其他寄生蜂的人工體外繁育研究傳播到泰國、法國、意大利、前蘇聯、美國、巴西和其他國家,國際合作推動了相關研究進一步向前發展。
1993年,廣東省昆蟲研究所(現更名為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舉辦了寄生蜂人工卵技術培訓班,有9個國家的15位專家參加
2001年11月,李麗英指導來研究所實習的土庫曼斯坦學者
我一直對實驗室繁育捕食性蝽象-叉角勵蝽Eucanthecona furcellata很感興趣。我的實驗表明,這種蟲子很容易以用于人工體外繁育赤眼蜂的培養基為食,但不會產卵?,F在,華南農業大學使用以昆蟲為主的食料實現了E. furcellata的大規模生產。
在我1975年訪問瑞典和加拿大期間,我認識到昆蟲病原線蟲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在中國廣東省等溫暖潮濕的地區可能是非常有效的生物防治劑。我引進了一些斯氏線蟲Steinernema品種,在研究所成立了昆蟲病原線蟲研究實驗室,開始了昆蟲病原線蟲繁育技術的調查研究。1980年,我參觀了以世界上第一個成功開發大規模繁育昆蟲病原線蟲技術而聞名的澳大利亞科工組織CSIRO昆蟲所昆蟲病原線蟲實驗室。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我的同事(王進賢教授、韓日疇研究員等)獲澳大利亞國際農業研究中心資助,與澳大利亞科學家合作在防治農業和森林害蟲領域開展了斯氏線蟲Steinernema和異桿線蟲Heterorhabditis的產業化生產與利用。目前,韓日疇研究員團隊仍在積極研究昆蟲病原線蟲,相關技術已在中國實現了大范圍推廣。
調研害草薇甘菊為害情況
在廣東,一種外來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從珠江三角洲向西和向東蔓延到中國南海沿岸城市,造成了嚴重的生物入侵。2001年到2003年,我在Roch Desmier de Chenon博士的協助下,從印度尼西亞引進了M. micrantha的天敵-艷婀珍蝶Actinote thalia pyrrha和安婀珍蝶Actinote anteas進行生物防治。對M. micrantha的防治工作后來由韓詩疇研究員、李志剛等人繼續開展。
1992年盧鐘鶴副省長(中間)到研究所調研研究工作(右一李麗英)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環境和食品安全。害蟲的生物防治是我們綜合害蟲治理 (IPM) 工作的主要重點。因此,赤眼蜂、平腹小蜂A. japonicus、煙蚜繭蜂Aphidius gifuensis、白蛾周氏囓小蜂Chouioia cunea(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蛹寄生蜂)、麗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蠋蝽Arma及其它捕食性昆蟲、捕食性螨類 (鈍綏螨Amblyseius spp.), 蘇云金桿菌Bt, 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綠僵菌Metarhizium和昆蟲病原線蟲等技術產業化及應用在中國受到高度重視。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發表了110多篇論文、出版了兩本書和九本書的相關章節。
李麗英與研究生們
4. 國際昆蟲學活動
國際學術交流可以促進中國昆蟲學發展,我積極參加了各種國際昆蟲學研討會,也明白在中國組織國際昆蟲學會議尤為重要。我擔任了1986年中國廣州第二屆卵寄生蜂國際研討會秘書長,1992年北京第十九屆國際昆蟲學大會副主席, 1998年中國廣州害蟲綜合治理IPM國際研討會秘書長,2011年中國北京節肢動物生物防治劑大規模生產和產業化國際研討會副主席。
第二屆國際赤眼蜂及其他卵寄生蜂學術討論會1986年11月在廣州舉行
李麗英(左一)在1992年北京召開的的第19屆國際昆蟲學大會上與國際昆蟲學會理事們
我加入了多家國際昆蟲學期刊的編委會,如1994年成為《Entomophaga》的編委成員,在1992至1996年間任《昆蟲學年評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第 39、40、41、42 和 43 卷國際通訊員顧問委員會成員,1996年任《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編委員會成員。
我還在多個國內外學術組織工作過,曾任中國昆蟲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昆蟲學會秘書長(1983-1992),國際昆蟲學大會理事會成員(1984-2000),國際昆蟲學會理事會副理事長(1992-2000),國際昆蟲學理事會榮譽成員(自2000年起),國際植物保護大會執行理事會以及亞太昆蟲學會理事會(1989-1999)成員(1987-2001)。我還曾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害蟲綜合治理IPM小組成員(1989-1992年),于1983年被派往泰國任為期3個月的泰國農業部害蟲生物防治顧問。
我1997年起任華南農業大學兼職導師,2003年起任沈陽師范大學、河北大學兼職教授。
5. 獎項
1986年,我被授予中國“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1995年7月7日,在第十三屆國際植物保護大會上,我獲得“植物保護杰出服務獎”表彰。
在第13屆國際植保學大會上獲杰出獎(“Award of Distinction in Recognition of Outstanding Services in Plant Protection for the Benefit of All”)
2008 年,我被授予國際生物防治組織“IOBC 榮譽會員”,該榮譽表彰了在國際生物防治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的人士。
2017年,獲中國昆蟲學會“終身成就會員”榮譽。
2019年3月,我收到國際昆蟲學會理事長的來信,通知我將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第 26 屆國際昆蟲學大會上領取“杰出證書”(原定于 2020 年 7 月 19 日至 24 日,由于新冠疫情推遲至 2022 年 7 月 18 日至 23 日)。此信為:
“國際昆蟲學會理事會將在每四年舉行一次的國際昆蟲學大會頒發杰出證書,以表彰少數個人在其職業生涯中為該學科發展做出的超越比例的非凡貢獻:他們創造了新的知識,并與國際昆蟲學大會分享了這些知識……作為ICE理事會主席,我非常高興地通知您,您入選成為第26屆芬蘭赫爾辛基國際昆蟲學大會杰出證書獲得者之一……我們祝賀您獲得了理事會所代表的全球昆蟲學界的這一殊榮,并衷心感謝您對科學做出的杰出貢獻。我們期待著在赫爾辛基向您當面表示感謝!”(信件節選編譯本)
6. 對未來害蟲生物防治研究的期望
我國害蟲生物防治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為了長期控制害蟲,我們必須研究如何在天敵和害蟲種群之間建立環境友好的平衡。在農業應用及更有效地大規模產業化方面,天敵利用仍有廣闊發展空間。
改進寄生蜂人工體外繁育和捕食性昆蟲的人工飼料配方是重點研究課題?,F在是采用現代數字化方法自動監測害蟲及其天敵種群動態的時代,我們還需要培養更多專家和新一代害蟲天敵分類學家??茖W家應與行政組織合作,共同推進生物防治劑的市場化和標準化。
致謝
感謝廣東省科學院動物所所有學生與同事一直以來的工作。感謝翟欣女士幫我收集參考文獻。特別感謝 Natalia Vandenberg 博士花費大量寶貴時間對我的文章進行的非常專業的修改。
聲明
本文作者對任何可能被視為影響本文客觀性的附屬機構、成員資格、資金來源或金融資產概不知情。
《昆蟲學年評》原文鏈接: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ento-093020-104053
注:中譯本文內配圖僅為此譯本另行添加,原期刊英文版原文無配圖。涉及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對原期刊英文版原文進行改編再發表。
【欄目策劃/編?!渴】茖W院綜合辦公室
【原稿來源】《昆蟲學年評》
【原文作者】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李麗英
【英中翻譯】省科學院綜合辦公室 尹姝慧
【本欄目投稿郵箱】gdasgz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