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了解到,由該所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型基礎設施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與機制運行一體化研究”開題報告會于近日在廣州舉行。
葉玉瑤研究員
省科學院副院長李榮華表示,這一項目聚焦新基建與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技術關注之外的機制運行,對于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一體化與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本項目是廣東省科學院獲得的第一個社科領域的重大項目,科學院對此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將會做好服務工作,加強關心支持,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項目首席專家、研究員葉玉瑤介紹說,本項目的科學問題是如何促進新基建物理聯通之外的機制聯通,并在促進區域經濟數字化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中發揮最大效應。新基建并非技術堆砌,一體化運行邏輯才是技術背后的基石。她強調該項目的整體目標是要基于大灣區“一國兩制三關”制度特殊性,探索“新基建”從宏觀區域治理到微觀項目運行的完整邏輯,促進理論創新、路徑突破和制度改革。
在評議及研討階段,專家組成員高度肯定了該課題研究的重大意義、研究思路和總體設計,并對課題研究的一些關鍵性問題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寶貴的建議。
香港大學葉嘉安院士指出粵港澳大灣區與其他灣區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是“一國兩制”下的獨特跨境區域,要研究海外跨境基建運行機制及港澳和內地的差異,例如新基建建設和運行的標準化問題等,以推動珠三角與港澳之間新基建的一體化。同時表示,對新基建建設和研究最大的挑戰是管治,粵港澳大灣區新基建由哪些部門來協調和統籌,如何高效統籌和管理珠三角和港澳的新基建,將是粵港澳大灣區新基建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深圳大學郭仁忠院士表示項目組有很強的研究實力,但目前主要關注了新基建的供給側,需要加強對需求側的研究。他指出,信息化時代,數據信息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區域經濟組織和一體化運行模式都在發生顛覆性的變化,人流、物流、信息流、數據流和技術流等要素形成相互交織的網絡,對新基建運行目標和運行模式產生了新的需求。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張偲院士提出項目應更多從國家重大戰略的角度來考慮,要有更高的政治站位,要注意結合國家雙碳、人工智能和數字孿生等戰略導向,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向國家提出重大政策建議。他進一步結合個人在深海領域重大科學裝置以及國家實驗室建設中的經驗指出,運行機制是未來新基建發揮作用的關鍵所在。
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劉毅認為新基建是后疫情時代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強調發揮地理學的學科優勢,探索新基建的空間組織模式以及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科學規律,針對粵港澳大灣區“一國兩制三關”的特殊性,加強跨尺度的研究,分析新基建在粵港澳大灣區面臨怎樣的挑戰,在全國、全球經濟體系中需要發揮怎樣的作用。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院長薛德升教授建議要將我國自上而下制度優勢與東盟、歐盟新區域主義國際經驗相結合,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特別強調要加強對深圳光明新區、東莞松山湖、順德工業設計園等案例地的調查研究,探索粵港澳大灣區自下而上發展動力和國家自上而下戰略引領對于新基建發展的深刻影響。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劉云剛教授指出新基建的類別和內涵在不斷拓展,要關注國際科技發展的最新趨勢,例如馬斯克的星鏈、大疆無人機和華為5G等新技術對于社會經濟的顛覆式影響。項目要高度關注高新科技企業作為新基建實施者的重要作用。新基建要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結合,形成點、線、面的一體化布局,并形成合理的發展時序。
中山大學許學強教授最后指出需進一步認真體會題目本身的內涵,明確該題目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和國家戰略需求,聚焦新基建一體化運行機制研究,要加強學理支撐,形成具有影響力的理論創新成果,要理順子課題之間的內在邏輯,形成研究合力。項目研究推進要提升到國家重大戰略關切的高度,向中央提交有益政策建議,努力解決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理論和現實問題。
原報道鏈接:https://ycpai.ycwb.com/amucsite/template8/#/newsDetail/0/40735102.html?isShare=true